(文/冯嘉琪)繁华的城市蕴藏着更多的能量和未来。刚开始,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出身的谭晫,在一家台湾知名设计公司从事设计工作,接触了国内一线的地产公司和酒店管理公司,参与了一些高端住宅与样板房的设计工作。经历了4年地产行业的辉煌后,谭晫加入了一家以别墅私宅为主的设计公司,在这期间,服务了很多私人业主。
2019年,谭晫决定成为一名独立设计师,成立了谭卓建筑设计(上海)事务所,希望有更多的的机会表达自己。用更加趣味性的维度去思考空间关系,解决空间问题不应该只有当下苟且。装饰手法也好,功能至上也罢都是为人在空间的感受来服务,使其超越当下的贫乏。
谭晫一直希望能探索环境空间更高的思想艺术性,不拘泥于时代风格与潮流手法的创造,使繁复变的克制,极简变得亲切,传统变得时尚,让“情理之中,意料之外”的创意设计成为可能。
看谭晫的作品,不禁让我联想起1923年Paul Citroen的《大都会》,这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拼贴之一,呈现了一幅繁华多彩的现代城市图景。艺术家从报纸和明信片中截出约两百个图块,构造出一个近乎无限外展,参差起落的建筑立面,这种拼贴呈现出的都市感无限延伸,在秩序与失序间努力平衡。
谭晫也想在他的作品里表达趣味性,解答其所阐述的观念——独立的思考。空间在带来体验感的同时,尽情容纳下过往经历和情感,传递出设计到的本质,它不受所在场域的限制,可以把夸张的,怪诞的、惊叹的、秩序的、延申的……统统表达进空间中,追求独立精神的丰富性。
过去三年给谭晫带来了很重要的思考上的转变。人被局限在一个很小活动范围,对于一个设计师是难以想象的——曾经理想游走四方。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现实的困难之后,反倒对设计生发出一些新的认知,对空间有了新的理解——个体在面对时代洪流时的态度。
对话谭晫
Q:疫情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什么?
A:被动放慢以后,设计项目的速度就慢了下来,会想更多,不用被眼前的苟且推着往前跑。
Q:一个设计师的理想状态是什么?
A:“社恐”+“社牛”。设计需要很多的认真思考和专心交流,“社恐”会排除掉很多不必要的社交,留下时间认真的看点书去学习。但是设计毕竟是一个商业行为,需要去交流去跟大家在一起,去参加社会组织活动。学会点知识后做设计似乎会更加通顺一点,然后“社牛”是告诉大家“你看这个人还会点东西”。
Q:设计的独特性来自于哪里?
A:思想独立,人格独立,如果做不到独立的思考,随波逐流,人云亦云,那何谈设计的独特性呢?
Q:后疫情时代市场对设计师的考验是什么?
A:如何在可控范围内把作品尽量呈现好,让表达和落地都达到理想状态。当业主的预算没那么高之后,就要开始做取舍,不能再浪费了,取舍对设计师来说是一个考验,以前你可以把所有符合业主奢望的都满足,未来一定是要找到最合适,最容易去满足的方式来作为一个项目的重点。
Q:好像你会在作品中使用很多国内产品设计师的作品,是一直在关注这块吗?
A:国内很多产品设计师,理念已经做得非常好了,但是这个市场没有保护好他们,使得他们的好主意不能持续输出。我一直参加展会都会关注国内独立设计师的产品,也会把他们融入到案例中。好的设计作品需要市场的良性的输出和保护,我也是需要者也是被需要者。
Q:看你的作品,一直在现代简约中加入很多其他元素,就像是拼贴艺术一样?
A:我不觉得这是一种拼贴,拼贴太肤浅了。我一直想让我经手的空间稍微有点独立性,在业主的“命题作文”里完成项目,把我关注的艺术家、理论溯源、建筑手法等融入其中,会产生一种混合感,绝不是拼凑。手法比风格重要,在实现功能合理的同时,让空间拥有一定的精神性,体现空间的自由平等。
Q:作为新生代年轻设计师,怎么去看待东方传统文化?
A:其实我这个年代出生的年轻人,出生的时代已经是完全当代性的了,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知也不强。我还稍微好一点点,我出生的环境跟各个年龄段的人有交集,有时候能理解,也有理解不了的。所以我想的就是先把我自己弄懂,明白自己喜欢什么,为什么喜欢,为什么会调动我的情绪,希望真正有自我认知地去看待设计成果。所以把自己能看懂的东方传统文化表达处理好就行,哪怕是很表面也会招人喜爱,因为里面有自己真实的独特性。
Q:你怎么看待设计师这个角色?
A:我觉得设计师这个角色一定要共情能力突出,因为接触各种类型的人群,看到得太多,能感受到空间对人心理的映射,尤其是这三年时间,让我希望空间可以传递一些普世的价值观,让我们在自由平等充满爱的环境里度过人生。